11月20日,经过7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即“绿电制绿氢”项目在中原油田顺利实现中交。“此举标志着该项目由施工阶段进入开车准备阶段。项目参建各方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向年底项目投产发起全面冲刺。” 中原油田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经理梁建伟表示。
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为2021年度中国石化科研示范项目,2021年8月26日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列入氢能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课题。该项目由中原油田牵头,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广州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等共同建设。该项目将建成中国石化首个质子交换膜制氢、储运及加注多系统集中装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建设,打造可再生能源绿氢产业发展示范和科研创新平台,为中国石化绿氢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该项目也是中国石化落实双碳目标的具体体现。项目投产后,必将推动油田新能源产业发展,也将助力河南‘郑汴洛濮氢走廊’建设。”油田开发领域采油工程专业油田首席专家、科技信息部经理张文昌表示。
4月6日,“绿电制绿氢”项目在中原油田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厂区内奠基,拉开了项目开工建设的序幕。据了解,作为项目建设牵头单位,中原油田成立了项目运行工作组,下设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物资供应、施工管理等专业组。为了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油田倒排工期,采取“挂图作战”方式,编制项目设计、物资采购、合规性办理、工程施工等专项计划表。
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后,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通过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加快推进项目施工建设。“我们联合作战,克服疫情对生产带来的影响,采取现场和例会协调的方式,施工进度踏上工程建设节点。与此同时,我们还与设备厂家工程师开展技术交流,熟练掌握设备组装关键点,确保项目顺利中交。” 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制氢车间负责人刘建军介绍。
为确保施工安全进度,强化标准化施工,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专业“检查小组”,对项目的风险把控、现场标准化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于现场问题要求立即整改。与此同时,该中心派专业技术专家驻守现场,进行现场办公,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
就像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一样,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系统也是该项目的核心设备。它利用纯水作为电解液,在电解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和安全性。“我们这个项目核心装置的电解功率为2.5兆瓦,该装置也是国内单套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制氢的效率也更高。”油田仪表及自控专业高级专家王传钦表示。
除此之外,与现有的碱性电解技术相比,质子膜电解水制氢工艺的“适应能力”更强,对电的波动与否没有过多要求,制氢系统可以随时关停,这也便于就地消纳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较强的可再生“绿电”。
为了实现“绿电”制“绿氢”,该项目还配套建设3.66兆瓦的光伏电站,以及9兆瓦风电工程。两个制氢配套工程年发电量约2500余万千瓦时。截至目前,3.66兆瓦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光伏配套工程已接近尾声,预计12月中旬并网发电。风电工程可研已获得集团公司审批,进入施工设计审批阶段。
“绿电制绿氢”项目预计12月底投产。预计日产高纯度“绿氢”(氢气纯度为99.9995%)1.12吨。年耗可再生电力电量2500余万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000余吨。
“项目中交后,我们将科学统筹,在确保安全环保情况下,有序推进项目开工,确保实现项目一次开车成功,产品一次合格,环保一次达标。”梁建伟表示。
谈及未来氢能产业规划,该中心党委书记魏忠昕表示:“我们致力于将该项目打造成中石化绿氢制备示范工程项目,助力‘绿电制绿氢’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我们也以制氢示范项目为契机,抢占氢能市场制高点,目前绿氢销售工作已经同步展开。在高质量按节点完成本项目的同时,我们已开始着手编制氢扩能方案,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在奉献清洁能源上彰显中原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