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面对“寒冬期”,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发挥科技创新整体优势,全面提速提效,主动对接现场,解决生产瓶颈,把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技术创新带动效益提升。
让钻机挂“高速挡”高效安全钻进
西北地区顺北51X井完钻井深7871米,垂深7683米,创中国石化水平井垂深最深纪录;西北地区TH121137井,节约钻井周期17.67天,创中国石化6000~6500米井深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心里十分清楚,在“寒冬期”,要想实现钻井队和甲方双赢,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钻井效率。
为此,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着力解决制约“一高一低”的现场瓶颈,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重点在西南市场推进“一趟钻”技术,成立堵漏专家团队。其中,在西南市场施工的YS112H3-1井和YS112H3-3井两口水平井,先后创浙江油田昭通区块页岩气水平段“一趟钻”施工速度最快纪录。
为更好地支撑外部市场钻井生产,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投用了西南、西北生产基地,配套完善了井控和气体钻井技术服务中心,具备了井控、管具、固井、井下作业、机修、物资供应等综合服务能力,建成了“一小时技术服务支撑保障圈”。
在市场“极寒期”,市场工作量萎缩,停等队伍增多,加之一些井出现井下复杂情况,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经济效益受到不小影响。为此,该公司围绕“一高一低”目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狠抓井下复杂情况预防。完善区域技术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区域技术负责人,实行重点井方案专家会诊、重点环节驻井指导,提升了区域市场整体技术水平。
在优化取芯工作上,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先后完成一批区域探井、重点井的取芯任务,获得甲方好评。其中,鸣玉1井在井筒存在漏失的复杂情况下连续取芯5次,钻井进尺45.3米,收获率达100%;东页深1井在目的层连续双筒取芯6次,收获率达100%。
解决生产瓶颈,提高核心竞争力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参与完成的“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直以来,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通过引导职工进行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增强了市场核心竞争力。历经多年攻关,该公司形成了一系列页岩气钻完井工程设计、固井、测井、多级分段压裂等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理顺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员的晋升渠道和成才通道,科研、革新成果成为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敲门砖。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能大师李元化完成了13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3项;地球物理测井公司主任技师孙旭政研制出12项测井仪器,其中有6项是国外引进仪器的国产化研制,性能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了国内首套真三轴高围压高压水射流模拟实验装置,实现现有机泵条件下的高压喷射钻井,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可使钻井速度提高25%。
多年来,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应用形成的系列技术,先后完成460多口陆上“1”字号重点井施工,创国家高指标和新纪录23项,创中国石化高指标和新纪录96项,创区域高指标75项。
加强成果运用,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4月10日,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改性烷基糖苷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创新团队成员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他们自主研发了10余种改性糖苷产品,产品及配套钻井液体系在现场应用100余井次,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为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创造产值约20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2亿元。
再好的专利如果束之高阁,也会丧失金贵的身价。为此,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全力打通从研究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录井公司仪器仪表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佘明军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光谱连续气测井技术,油气异常发现准确率达100%,现场应用260多井次,获9项国家发明专利;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了技术攻关和现场应用,形成了8000米超深井钻完井关键技术,累计应用于69口7000米以上的超深井。
为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实际困难,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成立了以侯树刚、王自民等15名专家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使其创新活力得到有效发挥。
据了解,中原石油工程公司2017年至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1%,推广应用400余井次,创效3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