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5日是全国第58个学雷锋纪念日。以奉献精神为精髓、与学雷锋精神高度契合的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使雷锋精神历久弥新。
3月1日,油田印发《关于开展“春暖油田”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的通知》,突出“岗位学雷锋、公益学雷锋”主题,对志愿服务活动统筹安排,动员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践行雷锋精神,立足岗位奉献。油田所属各单位、各部门认真落实这一通知精神,制订了“学雷锋活动月”工作措施,自上而下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
做一滴水,汇聚爱的海洋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日记》
3月5日,油田在世纪景苑小区、滨河花园小区、盟城小区三个志愿服务活动点,开展“春暖油田”志愿服务大集活动。身穿“红马甲”的油田志愿者的服务摊位在社区广场“一”字排开,理发、磨菜刀、修家电、修自行车……服务种类有20多种,居民们根据需求排队,熟练地“点单”。
当天,宋丽萍志愿服务站的20余名志愿者来到滨河花园小区,为居民志愿服务。
在油田,像宋丽萍志愿服务站这样的志愿服务工作站有100多个。在油田各居民小区、在各二级单位机关、在基层班组,都有志愿者活跃的身影。
为使志愿服务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油田建立了志愿者招募、培训、记录管理等制度,实现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油田大力支持和鼓励职工群众参与爱心公益活动,使油田志愿组织与职工自发成立的公益团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文卫采油厂职工贾明帅是“爱洒中原军转助残志愿服务社”的发起人。该社成立于2009年8月,是一支由复员军人组成的志愿服务团体,目前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00人,主要从事助残、助学、扶贫等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贾明帅就和志愿者们一起深入濮阳市周边乡村及特殊儿童学校,为贫困学生和特殊儿童捐赠书籍、玩具及文体用品。
一名志愿者就像一滴水。人们看到,涓滴之水正汇成江河,涌向大海。
如今,油田注册服务志愿者达4.6万人,平均每5个人就有1名志愿者。油田自2005年成功创建首届全国文明单位以来,已经连续六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做一颗螺丝钉,坚守在岗位上
“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雷锋日记》
今年元宵节之夜,油城华灯璀璨,万家团圆。然而,文卫采油厂卫城开发室主任李进良顾不上欣赏美景,在办公室加班完善封井方案。卫11储气库建设项目是他负责区块里的重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作为已有11年党龄的党员干部,从接到尽快完成(修)封井地质设计的通知当天起,他就把饭盒、换洗的衣服拿到单位,做好了连续奋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在整个方案编制期间,李进良和家人聚少离多,全身心投入工作。“我是在雷锋精神的熏陶下长大。立足岗位,做好工作,就是在学雷锋。”李进良说。
要使学雷锋活动长盛不衰,必须使雷锋精神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闪光。今年,油田把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作为学雷锋活动的重点,围绕储气能力建设、油气生产、安全环保、科技创新、市场创收、改革管理等工作重点,使每一个岗位都成为员工践行雷锋精神的阵地。
今年春节期间,勘探开发研究院东濮开发研究所天然气室的科研骨干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每天不是在办公室研究卫11块、文13西块、桥69块的地下储层,就是深入油田一线调研,部署注采井井位,为储气能力建设打牢根基。
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成立采油气储气能力建设项目组,精心组织协调现场勘查,抽调业绩优秀的作业队上井施工。2月24日夜,一场大雪突降中原大地,该中心启动卫11与文13西储气库老井封堵作业恶劣天气预案。作业三大队机关党员来到封堵井作业现场,与一线员工冒着风雪施工。
油田广大干部职工身体力行,证明了只要把更多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岗位上,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成为值得竖指称赞的“雷锋”。
做一束光,照亮他人的生活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雷锋日记》
在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前,根据外部市场职工家庭情况,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对生活有困难的家庭以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帮扶。该厂还开通了服务专线,为外部市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患病就医、应急陪护等服务。
近年来,为推进油田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原石油人“走出去”。如今,油田外闯市场职工已超过一万人,接近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万人大军在外开辟新市场,离不开稳定和谐的“大后方”。目前,油田有780支爱心小分队4600余名青年志愿者,定期走进外闯市场职工家庭,义务维修家电、炉灶,辅导职工子女功课,为病残家属购粮、买菜。外闯市场职工的父母年迈体弱,贴心“小棉袄”上门帮助打扫家务。外闯市场职工的妻子生病、产子,“姐妹爱心小组”全程陪伴。
志愿者们除在油区之内开展帮扶活动外,在油地共建活动的引导下,将志愿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拓宽到油区以外,逐步形成了油地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和谐景象。
濮东采油厂职工蔡灿和他的伙伴们创建了“六一爱心助学中心”,资助上千名油区贫困儿童读书,被誉为“石油天使”。来自濮城采油厂的“中国好人”林建长期关爱濮城油区内的贫困村民和学生,主动参加公益活动,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林爸爸”。文留采油厂职工张卫华组建了濮阳市第一支寻亲团体“濮阳市风铃志愿服务群”,以“寻亲服务”为基础,已经吸纳志愿者1100余人,先后帮助300余个家庭寻找到因各种原因失散的亲人。